重要提示:
2024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单位预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保科技 > 文保科研
陶器修复中石膏翻模工艺的应用
作者:马超 董文斌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8-07-13


陶器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古代遗址中,尤其是先秦时期,出土遗物基本以陶器为大宗。出于科研、文物保护以及展示的需要,要对器物开展拼对、复原等工作,然而陶器修复的工作量大、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他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使用石膏制模并用石膏翻模的新工艺,大幅度提高了修复效率。以下以陶鬲袋足为例进行介绍。

  翻模技术概况

  翻模技术种类繁多,由于文物本体的特殊性,修复过程不可对文物造成损害,目前用于陶器修复的翻模技术多以橡皮泥模、硅胶模、沙模等为主。橡皮泥模的优点是容易塑形、不与石膏粘合、操作简单,其缺点是定型时间长、稳定性差,因此这一方法仅限于小型器物,稍大的器形则极易产生变形;硅胶模最大优点是精度高,不足是硬化时间过长、成本高昂,仅适用于纹饰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器物;沙模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准确度较高,缺点是翻模均为实体,与陶器的结合处容易断裂,后期需要大量的处理工作。以上几种方法均存在种种缺陷,修复效率较低,因此找到一种操作简单、定形快速、塑形准确、不易变形、成本低廉的操作方法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材料的准备与选择

  翻模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有石膏粉、宣纸、白凡士林,工具中必备电热风枪,石膏调制、涂抹及刮削用具则因人而异。石膏粉则要具备凝结速度快、强度高、颜色白等特点,医用石膏及工业用快粘粉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宣纸是作为陶器与石膏的隔离层,需要贴敷在陶器器表,要使用吸水性好、韧性大、厚度稍薄的生宣纸。白凡士林主要是用作脱模剂,选择医用固态软膏即可。可选用大功率热风枪,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外模的制作

  外模是复制的第一个步骤,也直接关系到翻模的效果,首先将陶鬲袋足表面清理干净,宣纸润湿并贴敷在袋足器表上(图一),然后迅速调制好石膏浆,均匀涂在宣纸处,以厚度0.5厘米左右为最佳(图二),等待约10分钟至石膏凝固,即可取下石膏外模。此处存在两个难点,一是宣纸的使用,润湿的宣纸必须要紧贴器表,不能有空鼓出现,否则外模的形状误差较大,也不利于石膏的涂抹;二是石膏浆的调制,调制的好坏直接决定外模制作的成功与否。关于如何调制石膏浆,有学者已经有所介绍,在此需要着重提及的是石膏浆的浓度,据多次实验,水与石膏粉的比例约为1:1.4~1.8,石膏浆处于半流动状为最佳,应一次性涂在袋足之上,用力轻柔,以免揭起宣纸。

  翻模的操作

  翻模是整个工作的关键,而翻模的成败与脱模剂的选择有很大关系。以往通常使用肥皂溶液和软皂,这两种脱模剂的制作工序繁,时间长且用于石膏翻模效果不理想。笔者通过多种材料的实验比较,选用医用白凡士林软膏。它有着较好的润滑功能,常温下处于固态软体,加热则变为液态,这使它成为石膏翻模工艺中较为理想的脱模剂。

  待外模稍干后,即可在内壁均匀涂抹白凡士林膏,厚度约0.2厘米。调制好半流动状石膏,均匀涂于外模内壁,厚度约0.3~0.5厘米为佳,也可依照器物壁的厚度决定。待石膏凝固后,即可将袋足反转,利用热风枪对外壁均匀加热,待凡士林膏变成液体,向外流出时,复制袋足即可轻易取下(图三),最后用沸水冲洗掉粘于袋足外壁的凡士林膏,套模程序就基本完成。如需再次复制,则同样需重新涂抹厚度约0.2厘米的凡士林膏,后续程序如前,不可因内壁附着有凡士林溶液而不涂抹,否则复制袋足很难取下。

  小结

  经过多次实验和分析对比,在陶器修复中采用创新性的石膏翻模工艺,很好地解决了沙模、橡皮泥模及硅胶模等翻模技术存在的种种缺陷,基本实现了操作简单、塑形准确、效率高、成本低等工艺标准。

  在外模的制作过程中,采用宣纸作为隔离层,这一方法不适用于精细化的复制,无法复制器表纹饰,如绳纹。我们注意到有学者采用聚乙烯醇溶液作为陶器脱模剂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复制要求高,可尝试采用此方法。